close
7/1(四)一早從嘉義出發,來到宜蘭才早上10點多,在找飯店的路上一直看見寫著 "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特展"的旗幟隨風飄揚,因為對宜蘭沒什麼概念,所以也不知道什麼是蘭陽博物館,只覺得旗幟上的圖樣散發著一股自然的氣息吸引著我,於是先到飯店辦理入住手續,也問了博物館的方向後就直接探訪去了…
來到目的地才發現原來蘭陽博物館就座落在烏石港區,因為這時已近中午,本想先填飽肚子所以往烏石港遊客中心走去,不過當天咖啡廳並沒有營業,於是我們只簡單地逛了一下就往博物館走去...
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烏石港遊客中心的建築還得過獎,我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不過沒關係~留著下次再來好好地欣賞一下...

蘭陽博物館是在79年由宜蘭地方人士倡議籌設,在政府單位的協助下於81年成立「宜蘭縣開蘭博物館籌建規劃委員會」,於是開始了漫長的規劃與籌建過程。在歷經長達19年的努力以後,蘭陽博物館終於在民國99年5月18日開始對外試營運,並規劃於99年10月間正式開館。之前第一階段的試營運僅接受特定團體預約,不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而從6/25起第二階段試的營運則以免費的方式開放給各界民眾參觀,整個開放期間直到10/15止。

剛看到蘭陽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物時,猛然一看像是房子倒在水裏了,這主體建築的主題是"從土地長出的單面山",是由姚仁喜先生領導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特別設計的, 博物館建築量體是以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為依據,傳達一種由土地中成長茁壯的感覺,藉由建築量體材料的變化來展現內部空間的自明性,同時因錯位而產生之縫隙亦可提供採光與視覺的穿透效果,與水域中的烏石相呼應為顧及烏石礁遺址溼地生態的完整,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物集中配置於基地西北側之區域,以爭取最大的腹地範圍。建築量體的形式與意象始終緊扣著單面山與烏石的轉譯層次,材料與色彩也不例外。
建築外牆以石材為主,其質感反映出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同時搭配玻璃、金屬等較科技現代的材料,希望在擬真的情境中取得平衡的美感。
從建築物的正面來看成了長長的斜坡...

整個館區的空間算是相當寬敞,太陽不大時來這裏走走也很棒....

烏石礁遺址濕地

處處可見的布袋蓮,我喜歡它開著紫色的花...
蘭陽博物館的展覽可分為常設展及特展兩種,這次吸引我們過來的就是當期的特展 "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這次的特展活動,是以手創的感動出發,將在地文化內涵與當代設計美學一同融入家居生活,創造屬於宜蘭人獨特的生活美學新體驗,並特別邀集宜蘭在地藝術家的創作一同共襄盛舉。
(資料來源:http://tw.travel.yahoo.com/topic/tw-travel.mook.com.tw/12779549122445 )
"手創蘭陽"特展的展期到9/25止,先來看一下部份展品...

餐桌上用品的創作,包括豆腐杯、墨硯餐具組等…
說明上寫著藉著這樣的餐具使用,希望能讓肚子裏的墨水愈來愈多,也就是愈來愈有學問…

展品主題"手感",
作者試著去探討如何在保留手感與大量生產的條件下取得平衡
木刻燈罩的內部裝飾,以蜜蜂與蜂巢展現手作的質感
的設計是一盞燈具,也是一座由56支高低不同音階的竹管所組成的演奏樂器,演奏出最能代表宜蘭的"丟丟銅仔",結合燈光與音樂,讓人走進了竹樂,也讓竹樂走進了生活。 (資料來源: "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簡介)
當天參觀時,每個來到這裏的民眾都會停下腳步仔細地觀察著竹管的演奏,算是人氣展品之一。

逛著逛著,突然看見Anny跟Julie在一旁玩了起來,好奇的小弟弟也在旁邊觀戰…
走進一看才知道她們原來是在玩彈珠遊戲…
這個展品主題是"童心永遠年輕",作者想在簡單樸實的平凡桌椅中注入童心遊戲,讓桌椅得到解放,也讓等待變成有趣的一件事…
說明上這樣寫著,"童心將使你(妳)永遠年輕…",的確是這樣...
接著就來看看蘭陽博物館的常設展區…
Julie很認真地看著一進門的說明,不過拍起照來感覺像是在面壁思過...
蘭陽博物館在設計之初,希望只要進入蘭陽平原就感覺得到山、海交融的經驗,因此在展場提供一個類比宜蘭特有的地理空間經驗,一個蘭陽大地山平原海結構的隱喻,傳達當代宜蘭人認同的價值觀,呈現宜蘭人的經驗特別是與環境互動的經驗。
蘭博的常設展結合建築樓層主要分為四層樓設計,以「山層」、「平原層」、「海」,來展現宜蘭整體的地理環境、人文軌跡,延伸民眾廣大的想像空間。
常設展─山之層
宜蘭的多雨氣候和山勢,形成「迷霧森林」,濕潤的思源啞口河谷以物種歧異度高見稱;巨大的檜木林,以及稜線上的冰河孓遺植物台灣山毛櫸。加上台灣?樹、寬尾鳳蝶,還有山地湖泊,讓你瞭解宜蘭的生物多樣性。


蘭陽博物館處處可見利用地板作為展示區的巧思,在透明的壓克力下展示了不同的生物,還藉由放大鏡的使用方便民眾觀察...
Anny啊~會不會有點裝可愛呢??想跟動物搶鏡頭喔...
展場中也有量測體重的地方,Julie直說這不準啦~我那有那麼重…

常設展─平原層
水/河川形塑了宜蘭平原生活方式,平原層的展示焦點在於曾經影響蘭陽平原社會經濟生活至深的動脈河川,以及充滿農家智慧的生活與水的聯繫。宜蘭人為了適應環境所提出的解決之道,從當中找到他們與環境共處的態度。
"乞丐"

"賣什細"

打鐵店

柑仔店

台灣最負盛名的宜蘭頭城鎮搶孤活動...
在模型上可看到厚厚的牛油及奮力搶孤的成員...
水車下的水是壓克力作品,有水流的感覺...

Anny調皮地擺出洗手狀..水當然也是假的..

農業用具展示...

說明上寫著"宜蘭低窪地區農夫插秧的妙方"...

又可看到地板展示的巧思...

Anny啊~那鴨賞是假的,不能吃啦....

常設展─海之層
蘭陽溪匯合平原上的河流走向海洋,連結從赤道北上的黑潮,讓人們順著潮流,沈潛,湧升,在鰻魚苗群的迴游及珊瑚的搖曳之間,領略海底火山的震動。
吊掛在上方的飛魚會發光,整個畫面看起來很亮眼...
模擬在船上工作的情形...

"釣艚仔"是南方澳特殊的漁法,漁船到漁場後把竹筏放下,由漁夫一人一艘小竹筏單獨作業,漁獲量大大提升... 當時一艘母傳可乘載10-20艘小竹筏,南方澳稱之為"釣艚仔"。(資料取自現場介紹文字)


模擬海邊的景象,可能因為做得太逼真了,看到很多民眾拿雨傘試試那水是真的還是假的...

難得可以拍到海鳥,當然也是假的....

在一樓的展場有個用壓克力磚與透光照片所堆砌起來的宜蘭地形圖,這裝置會隨著時間而變換顏色,算是很有特色的作品。

因為宜蘭地形圖展示品是直接放在地上,很容易不小心就踩到,只見現場人員一直提醒遊客要小心。

空間規劃得很舒服的歷史展區...

準備離開時,看見烏石港的公共裝置藝術品"石港詩帆"矗立在一旁,我們試著去解讀那密密麻麻的提字,猜了好久還是"莫宰羊"...
回家後特別去查了一下,哇~原來還是詩句呢...特別將右柱的"龜山朝日"一詩的內容寫下來, "龜山聳翠鎖中流,萬頃煙波濁素秋。天為我蘭開半面,好關海曰滾金毬。"
你猜對多少呢??

這樣逛了一圈下來已經下午二點多了,女兒開心得很,而Shubert因為一大早就開車北上,感覺有點累了,雖然如此我們都覺得這是趟很棒的旅程....
真好~又再次享受了隨性的喜悅....

上述文字說明參考資料來源:蘭陽博物館全球資訊網 http://www.lym.gov.tw/ch/Index/index.asp
來到目的地才發現原來蘭陽博物館就座落在烏石港區,因為這時已近中午,本想先填飽肚子所以往烏石港遊客中心走去,不過當天咖啡廳並沒有營業,於是我們只簡單地逛了一下就往博物館走去...
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烏石港遊客中心的建築還得過獎,我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不過沒關係~留著下次再來好好地欣賞一下...

蘭陽博物館是在79年由宜蘭地方人士倡議籌設,在政府單位的協助下於81年成立「宜蘭縣開蘭博物館籌建規劃委員會」,於是開始了漫長的規劃與籌建過程。在歷經長達19年的努力以後,蘭陽博物館終於在民國99年5月18日開始對外試營運,並規劃於99年10月間正式開館。之前第一階段的試營運僅接受特定團體預約,不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而從6/25起第二階段試的營運則以免費的方式開放給各界民眾參觀,整個開放期間直到10/15止。

剛看到蘭陽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物時,猛然一看像是房子倒在水裏了,這主體建築的主題是"從土地長出的單面山",是由姚仁喜先生領導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特別設計的, 博物館建築量體是以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為依據,傳達一種由土地中成長茁壯的感覺,藉由建築量體材料的變化來展現內部空間的自明性,同時因錯位而產生之縫隙亦可提供採光與視覺的穿透效果,與水域中的烏石相呼應為顧及烏石礁遺址溼地生態的完整,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物集中配置於基地西北側之區域,以爭取最大的腹地範圍。建築量體的形式與意象始終緊扣著單面山與烏石的轉譯層次,材料與色彩也不例外。

建築外牆以石材為主,其質感反映出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同時搭配玻璃、金屬等較科技現代的材料,希望在擬真的情境中取得平衡的美感。
從建築物的正面來看成了長長的斜坡...

整個館區的空間算是相當寬敞,太陽不大時來這裏走走也很棒....

烏石礁遺址濕地

處處可見的布袋蓮,我喜歡它開著紫色的花...

蘭陽博物館的展覽可分為常設展及特展兩種,這次吸引我們過來的就是當期的特展 "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這次的特展活動,是以手創的感動出發,將在地文化內涵與當代設計美學一同融入家居生活,創造屬於宜蘭人獨特的生活美學新體驗,並特別邀集宜蘭在地藝術家的創作一同共襄盛舉。
(資料來源:http://tw.travel.yahoo.com/topic/tw-travel.mook.com.tw/12779549122445 )
"手創蘭陽"特展的展期到9/25止,先來看一下部份展品...

餐桌上用品的創作,包括豆腐杯、墨硯餐具組等…
說明上寫著藉著這樣的餐具使用,希望能讓肚子裏的墨水愈來愈多,也就是愈來愈有學問…

展品主題"手感",
作者試著去探討如何在保留手感與大量生產的條件下取得平衡

木刻燈罩的內部裝飾,以蜜蜂與蜂巢展現手作的質感

的設計是一盞燈具,也是一座由56支高低不同音階的竹管所組成的演奏樂器,演奏出最能代表宜蘭的"丟丟銅仔",結合燈光與音樂,讓人走進了竹樂,也讓竹樂走進了生活。 (資料來源: "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簡介)
當天參觀時,每個來到這裏的民眾都會停下腳步仔細地觀察著竹管的演奏,算是人氣展品之一。

逛著逛著,突然看見Anny跟Julie在一旁玩了起來,好奇的小弟弟也在旁邊觀戰…

走進一看才知道她們原來是在玩彈珠遊戲…
這個展品主題是"童心永遠年輕",作者想在簡單樸實的平凡桌椅中注入童心遊戲,讓桌椅得到解放,也讓等待變成有趣的一件事…
說明上這樣寫著,"童心將使你(妳)永遠年輕…",的確是這樣...

接著就來看看蘭陽博物館的常設展區…
Julie很認真地看著一進門的說明,不過拍起照來感覺像是在面壁思過...

蘭陽博物館在設計之初,希望只要進入蘭陽平原就感覺得到山、海交融的經驗,因此在展場提供一個類比宜蘭特有的地理空間經驗,一個蘭陽大地山平原海結構的隱喻,傳達當代宜蘭人認同的價值觀,呈現宜蘭人的經驗特別是與環境互動的經驗。
蘭博的常設展結合建築樓層主要分為四層樓設計,以「山層」、「平原層」、「海」,來展現宜蘭整體的地理環境、人文軌跡,延伸民眾廣大的想像空間。
常設展─山之層
宜蘭的多雨氣候和山勢,形成「迷霧森林」,濕潤的思源啞口河谷以物種歧異度高見稱;巨大的檜木林,以及稜線上的冰河孓遺植物台灣山毛櫸。加上台灣?樹、寬尾鳳蝶,還有山地湖泊,讓你瞭解宜蘭的生物多樣性。



蘭陽博物館處處可見利用地板作為展示區的巧思,在透明的壓克力下展示了不同的生物,還藉由放大鏡的使用方便民眾觀察...

Anny啊~會不會有點裝可愛呢??想跟動物搶鏡頭喔...

展場中也有量測體重的地方,Julie直說這不準啦~我那有那麼重…


常設展─平原層
水/河川形塑了宜蘭平原生活方式,平原層的展示焦點在於曾經影響蘭陽平原社會經濟生活至深的動脈河川,以及充滿農家智慧的生活與水的聯繫。宜蘭人為了適應環境所提出的解決之道,從當中找到他們與環境共處的態度。
"乞丐"

"賣什細"

打鐵店

柑仔店

台灣最負盛名的宜蘭頭城鎮搶孤活動...
在模型上可看到厚厚的牛油及奮力搶孤的成員...

水車下的水是壓克力作品,有水流的感覺...

Anny調皮地擺出洗手狀..水當然也是假的..

農業用具展示...

說明上寫著"宜蘭低窪地區農夫插秧的妙方"...

又可看到地板展示的巧思...

Anny啊~那鴨賞是假的,不能吃啦....

常設展─海之層
蘭陽溪匯合平原上的河流走向海洋,連結從赤道北上的黑潮,讓人們順著潮流,沈潛,湧升,在鰻魚苗群的迴游及珊瑚的搖曳之間,領略海底火山的震動。
吊掛在上方的飛魚會發光,整個畫面看起來很亮眼...

模擬在船上工作的情形...

"釣艚仔"是南方澳特殊的漁法,漁船到漁場後把竹筏放下,由漁夫一人一艘小竹筏單獨作業,漁獲量大大提升... 當時一艘母傳可乘載10-20艘小竹筏,南方澳稱之為"釣艚仔"。(資料取自現場介紹文字)


模擬海邊的景象,可能因為做得太逼真了,看到很多民眾拿雨傘試試那水是真的還是假的...

難得可以拍到海鳥,當然也是假的....

在一樓的展場有個用壓克力磚與透光照片所堆砌起來的宜蘭地形圖,這裝置會隨著時間而變換顏色,算是很有特色的作品。

因為宜蘭地形圖展示品是直接放在地上,很容易不小心就踩到,只見現場人員一直提醒遊客要小心。

空間規劃得很舒服的歷史展區...

準備離開時,看見烏石港的公共裝置藝術品"石港詩帆"矗立在一旁,我們試著去解讀那密密麻麻的提字,猜了好久還是"莫宰羊"...
回家後特別去查了一下,哇~原來還是詩句呢...特別將右柱的"龜山朝日"一詩的內容寫下來, "龜山聳翠鎖中流,萬頃煙波濁素秋。天為我蘭開半面,好關海曰滾金毬。"
你猜對多少呢??

這樣逛了一圈下來已經下午二點多了,女兒開心得很,而Shubert因為一大早就開車北上,感覺有點累了,雖然如此我們都覺得這是趟很棒的旅程....
真好~又再次享受了隨性的喜悅....

上述文字說明參考資料來源:蘭陽博物館全球資訊網 http://www.lym.gov.tw/ch/Index/index.asp
[後記]
Shubert回到公司上班後,跟住在宜蘭的朋友聊起"蘭陽博物館",看到朋友一副不知情的樣子,Shubert得意極了,回家來跟我說:"妳趕快把蘭陽博物館的照片PO上去啦..因為連宜蘭人也不知道耶....",看他的模樣真是好玩極了....
如果到宜蘭來,蘭陽博物館是個蠻值得參觀的景點,從中可以了解宜蘭的地理環境與風土民情...
只是下次有機會再來的話,應該要天還沒亮就來到這裏,先在烏石港觀賞漁港風光,再沿著溼地四處走走,然後才進館體驗宜蘭的風情文化,這樣的建議你也可以試試...
全站熱搜